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历史改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历史改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之于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如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之于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意义。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设立“学前教育”专章,提出“普及学前教育”。此后10年,中国学前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两个“国字头”文件,以及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在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方面有了实质性跨越。
今年是《教育规划纲要》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日前,教育部举办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经各地测算,今年全国学前教育总体上能够实现85%的普及目标和80%的普惠目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际,回望过去10年,有什么值得坚持?展望未来,前路如何走好?
【普及】
85%入园率实现的秘诀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有园上、上好园”需求,与学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而在2010年,这一对矛盾更为突出,曾是《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三次,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80年代至今。
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1989年国家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在试行7年后,于1996年经过修订正式颁布,其内容“反映了幼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在其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课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为例,分别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
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中,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教育历史改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教育历史改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