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考试剧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考试剧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马背摇篮》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第二保育院为保护革命后代,在解放军战士护卫下,用时两年零十个月,进行3000里大转移,把136名孩子全部安全送到革命大后方的故事。
剧目选取保育院成立、挥别延安、敌机空袭、东渡黄河、夜渡汾河、爬越绵山等典型历史事件,以经典内容展现革命战争年代幼教工作者对孩子的无私奉献精神,践行“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豪迈誓言。
在剧本写作中,我本着既还原历史又升华剧情的原则,以史实为依据、以艺术为准绳,进行了再度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交错中,表达延安第二保育院幼教工作者给予的关爱、温暖和希望。在长途跋涉中,他们牺牲自己,保全孩子。这是一种勇于奉献、甘于寂寞、自觉付出、崇高博大的红色基因,它不仅适用于艰苦卓绝的年代,更应代代相传。
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活跃于闽南城乡的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和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安溪县高甲戏剧团等,都是肩负高甲戏传承和发展重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也陆续挂牌成立传习中心。泉州艺术学校和厦门艺术学校,以及近年崛起的民办的翔安吕塘戏校,是培养高甲戏后备人才的重要园地,多年来为公立高甲戏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输送了大量新鲜的血液。此外,还有众多的高甲戏民间职业剧团,它们活跃于闽南城乡,顽强地延续着高甲戏的传承,并且融入到地域民众的生活之中。已公布的高甲戏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总计近20人,其中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获得“高甲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泉州艺术学校(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泉州分院、福建闽台戏剧学院泉州分院、中国戏曲学院泉州分部、福建教育学院泉州办学点)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省级重点中专学校。学校始办于1956年,与台湾戏曲学院联结成为姊妹校。共设有北管、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学前教育、闽南语播音主持、打城戏、艺术设计、歌剧、舞蹈、音乐、茶艺表演以及编剧、舞台美术等专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教育考试剧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教育考试剧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